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贡华南教授应邀来永利官网讲学

5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贡华南教授应邀在学院楼第一会议室展开主题为“儒道思想的发展逻辑与归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永利官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余亚斐老师主持,学院部分教授、青年教师及博士、硕士出席聆听这场学术报告。

首先,贡老师和大家介绍了先秦到汉代 “耳目之争”和“耳舌之辩”长线条的发展脉络,针对商周以降儒、道两家的思想发展脉络,以视觉、听觉、味觉的新视角重新进行了诠释。贡教授指出,从中国思想史看,从商周始,以主客无距离、相互交融为特征的味觉活动一直自发或自觉地参与着认知方式的塑造。通过与视觉、听觉的辨争所形成的味觉优先认知模式构成了中国思想的独特品质。贡教授运用大量的思想史实例,阐释了中国这一味觉优先认知模式的发展、确立过程。这一模式首先体现在孔孟思想之中。孔子反对客观的、确定的刑政,这种刑政代表的就是一种视觉化的思想,孔子主张以仁心、人心自我确立,礼看似与刑名相同,是一种形式、视觉化的规定,但是两种却有刚柔的差别,礼虽然与人之间保持着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可以通过修行功夫得以化解,这就是一种听觉化;孟子把仁义礼智归结于心,这种心与礼合的思想表现出味觉化。贡老师列举《论语·述而》篇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认为多见——通过眼睛看到的知识低于多闻——耳朵听到的知识,把多闻和多见作了高下价值的判断。视觉以形式作为本质,味觉是极力消解这种形式,强调对象和人之间的无距离性,这在孟子的思维方式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其次,贡老师分析儒家逻辑发展的特征。韩愈将从礼到心看做是儒家的道统,这个脉络中间是自觉地反对和超越味觉,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他的起点总是要确立一个柔性的客观,这个逻辑在宋儒那里得到再一次的演绎。宋儒反对以才性确立客观秩序,这种客观秩序的集中表现——名教是视觉化的具体表现,确立可以通过用敬涵养化解与人有一定距离的听觉化的天理。陆王进一步将心与理结合,转向味觉化,完成儒家的内在逻辑。20世纪,由新理学向新心学的递进,再次演绎了儒家的内在逻辑。

最后,分析完儒家的发展逻辑,贡老师紧接着从三个阶段谈论道家的发展逻辑。一是从《老子》到《庄子》;二是从《老子注》到《庄子注》,主要是魏晋新道家的发展;三是20世纪新道家,代表人物是金岳霖的《道论》和冯契的“智慧说”。贡老师还说到中国思想是逐渐远离视觉优先的文化取向,而古希腊则形成视觉优先传统,希伯来主张听觉优先,两希河流,听觉补充视觉,听觉视觉化,在近代科学激发下,视觉中心主义得以确立。讲座结束后,同学和老师们纷纷向贡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贡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肯定和认真的答复。

本次讲座贡老师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充分显示了哲学大家的风范。贡老师的讲座为同学们充分呈现了哲学的魅力,加深了师生们对中国思想独特的认知趋向的理解,也给同学们在研究兴趣、方向、方法等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点击: 时间:2018-05-22 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