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永利官网优秀思政课教师路丙辉先进事迹

6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以《路丙辉:思政课上的“燃灯者”》为题,生动深入地介绍了永利官网“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路丙辉,在“为人师亦为人友”的思政育人实践中艰辛又精彩的探索。报道指出:“如果说,当年启发路丙辉走上思政之路的钱广荣老师,是他的‘燃灯者’,那么,多年以后,路丙辉又用这盏灯点亮了无数学生。”“27年来,路丙辉已经义务为学生举办漫谈320多场,有50000余人次听过‘丙辉漫谈’,收集和回答的学生问题10000余条。”

现将报道全文转录如下:

27年过去,路丙辉依然坚定地认为,“中文系毕业生做思政课老师,不是改行,是本行。这样的选择,没错”。

  “师生之缘,是一次温暖的陪伴,老师应该是那个给予学生温暖的人。”才过50岁,路丙辉已经头发花白——谁知道为了这一路“温暖的陪伴”,他付出了多少。27年,义务为学生举办“丙辉漫谈”320多场,听众50000多人次,回答学生问题10000余条,与学生交流的笔谈20余万字……

  在他简陋的家里,年迈的母亲、上中学的儿子,都正值最需要他陪伴的时期。但是,路丙辉把本应为家遮风挡雨的“伞”,撑开在他的学生头顶。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全国师德标兵”“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这些荣誉称号,对路丙辉来说,不过是“激励我在思政课教学上坚定走下去的动力”。在安徽师范大学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路丙辉一边在电脑上回复学生的问题,一边对记者说,“看到思政课上学生‘抬头率’为百分之百,这就是对我的肯定。有学生毕业后愿意成为思政课老师,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传承:从“德育研究会”到“丙辉漫谈”

  命运的改变,源于路丙辉大三那一年。

  “1991年3月19日”,这个日子让路丙辉刻骨铭心。那天,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路丙辉创办了学生社团“德育研究会”,并在当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社团。“当时给我们上“人生哲理”课的是全国优秀教师钱广荣,我是这门课的课代表。钱老师的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每次上课教室外都挤满了学生。”被钱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的路丙辉萌发了一个念头:“我是学中文的,中国文学讲究‘文以载道’。但很多学生过于追求‘文’,而忽视了其中的‘道’。”

  成立“德育研究会”的初衷,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和“德”。但路丙辉没有想到,钱老师改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2年,因为“德育研究会”的影响,路丙辉毕业留校,成了一名思政课老师。

  从那时起,“德育研究会”坚持下来,“课代表制度”被路丙辉保留下来,而他本人在思政课园地里埋头耕耘了27年。

  如果说,当年启发路丙辉走上思政之路的钱广荣老师,是他的“燃灯者”,那么,多年以后,路丙辉又用这盏灯点亮了无数学生。

  5月的芜湖气温宜人,只能容纳30人的教室里,“丙辉漫谈”如约开讲。路丙辉教授拿着遥控器,一边播放ppt,一边侃侃而谈。这是“丙辉漫谈”第325期,也是路丙辉自1992年开办该讲座的第27个年头。在这场主题为“人生的智慧”讲座中,路丙辉在文史哲中自如穿越,结合社会热点和自己的人生感悟,给学生们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做人讲智慧,做事讲能力”“使人发光的不是衣服上的珠宝,而是心灵深处的智慧”,这样的“金句”如春雨般不断播洒。

  “孔子有多长寿?”路丙辉的提问让学生陷入了沉思,“人类历史有多长,孔子就有多长寿。因为孔子就是智慧,智慧将永远传承。”

  润物无声。安徽师范大学2017级思政专业研究生钱亚琴,一直是路丙辉的忠实粉丝。刚进大学,她就听学长们说大学四年,如果没有听过路老师的“丙辉漫谈”,就等于没在安徽师大学习过。两年熏陶后,钱亚琴说:“我以后也想成为像路老师一样的人。路老师就像灯塔,不是遥不可及,就在身边,很踏实。”

  一次下课回家的路上,一位年轻人主动和路丙辉打招呼:“路老师,谢谢您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予的点拨。”几年前,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走进校园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对未来也充满困惑。无意之中,他走进“丙辉漫谈”,恰好,那次的讲座是“随大流也是一种人生方式”。

  “当你置身人群中而迷失方向时,跟着大部队前行也是一种选择。走着走着,你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至于掉队。”如同醍醐灌顶,他选择了学习最认真的同学作为目标。毕业后,和路丙辉一样,他选择了留校。他一定要找个机会向路老师表达他的谢意,“是‘丙辉漫谈’照亮了我的路”。

  “丙辉漫谈”,是路丙辉从1992年开始搭建的思想教育辅助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招牌,本科生参加讲座需要通过官网或系统提前预约,预约不上、抢不到位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课堂上只有45分钟,但学生的问题很多,没办法一一解决。”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丙辉漫谈”应运而生。路丙辉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义务开讲座,每场讲座,路丙辉不仅精心设置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主题,还安排答疑环节,排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这一做就再也没有停下来,27年来,路丙辉已经义务为学生举办漫谈320多场,有50000余人次听过“丙辉漫谈”,收集和回答的学生问题10000余条。直到今天,“丙辉漫谈”依然深受学生追捧,场场爆满。

  “最长的一次活动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结束之后,双脚都失去了知觉。”

温暖:“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学生们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把心结或者疑惑交给我,我都会一一解答,这是学生对我的信任,我享受这份信任,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路丙辉说。

  为了让思政课入脑入心,为了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路丙辉探索了多年。

  第一年,路丙辉用个人演讲的方式在班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结果学生只是觉得“老师演讲得很不错”,却没有理解老师真正的用意。第二年,路丙辉采用自己演讲学生讨论的方式,效果仍然不满意。第三年,路丙辉采用爱国主题电影观摩的形式,让同学们观看纪录片《圆明园》。当看到精致美丽、宏伟壮观的圆明园被烧毁的时候,学生义愤填膺,有人甚至拍起了桌子,一部电影将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愫彻底激发了出来。

  学生的情绪被路丙辉准确地抓住。第四年,路丙辉在学生看完爱国主义电影后,带领全班唱起了《七子之歌》《松花江上》《我的祖国》等歌曲。当唱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学生全体起立,激动不已,路丙辉泪流满面……

  积跬步,致千里。“丙辉漫谈”终于成了学生们主动参与的心灵“对话场”。

  通过“丙辉漫谈”,路丙辉认识了一批需要帮助,渴求引导的学生。家庭有困难的,他慷慨解囊;心理和情感有创伤的,他用心安抚。只要路丙辉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一个都不放弃、不抛弃。多年来,已经有600多名学生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

  “路老师您好,我今年大二,对您刚刚讨论的专业、职业、事业问题深有感触。我是师范生,对于考研有很多想法,但父亲总是想让我跨专业考研。我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名叫许楠的学生,在听了“丙辉漫谈”后留下这样一张纸条。

  由于“丙辉漫谈”时间限制,又是不定期开办,为了保证更多的学生获得解答,路丙辉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他整理好后再给学生回复。每一场讲座结束后,问题卡都有厚厚的一摞。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高效地解决学生们的疑惑,也为其他没有提问的同学提供参考,路丙辉把微博、微信也用了起来。“安徽师大路丙辉”的微博上近两千万的阅读量和微信公众号日益增长的关注人数都是路丙辉努力的见证。“只要有空闲,我就打开微博,一条条回答学生的问题。”

  迄今,微博答疑共计30余万字,正是这一个个字符陪伴了无数个迷茫的学生。

  2006年,路丙辉自掏腰包注册了“中国辅导员网”,把“丙辉漫谈”作为其中重要的专栏。十几年来,网站发布了1.2万余篇与德育相关的文章,浏览量逾1000万次,路丙辉本人的笔谈达20余万字。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意志力薄弱、缺乏责任心的状况,他在学生中发起了“文化苦旅”毅行活动,通过骑车或者徒步远足,磨炼学生的意志。到目前,已先后带领数十名学生徒步到达巢湖、九华山、南京等地。

  而徒步远足中的所有费用,都是路丙辉一人承担,“因为是我邀请孩子们来陪我走路,当然我来承担费用。”

  路丙辉习惯称学生为“孩子”,再亲切一点,叫“宝贝”或者“儿子”,他这样称呼学生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他眼神中满满的柔情。

  而学生,无一例外称他为“师傅”。每个学期,总有十多名同学主动报名帮路丙辉打理网站,收集学生的问题。

  如今已经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主任的路丙辉,仍然坚持担任辅导员。此外,他还指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举办多届“师德论坛”“道德与文明辩论赛”“德育相声小品大赛”等品牌活动,27年来先后指导学生8000余人。在他看来,“辅导员是学生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个老师,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而且影响的是一个群体。如果辅导员出了问题,知识界就会出问题。”

  多年来,路丙辉先后担任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级学生的兼职辅导员,为的就是能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心和学生的心贴得越近,你的观点和行为就越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无悔:“做一个温暖的老师”

  “做一个温暖的老师”,一直是路丙辉的座右铭。采访中,记者时时被这种温暖所感动。

  路丙辉的学生李杰清楚地记得他去路丙辉家见到的场景,“不到80平方米的老房子,除了简陋的家具,就是书,显得有些凌乱。路老师年迈的母亲呆呆地坐在床边行动迟缓,上高中的儿子在自己的房间看书。为了不影响母亲和儿子,路老师在阳台上搭了个书桌,书桌上堆满了试卷……”

  自从十多年前,路丙辉的夫人因为临产大出血去世后,路丙辉左手苦苦撑着这个不完整的家,右手牵着念念不忘的学生们,一路风波,一路艰难地走了过来。

  “路老师是我的恩师,遇到他我三生有幸。”如今在北京某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任部门总监的陈勇只要一提起路丙辉就激动不已。陈勇来自农村,大一时,路丙辉了解了陈勇的情况后,主动收他为“徒弟”。2008年,陈勇因脑部血管渗血导致失眠,需要开颅手术,路丙辉得知后,一边四处筹款,一边到医院陪护看望,甚至连住院手续、住院时用的脸盆毛巾都是路老师为陈勇办好的。

  做开颅手术的那天早晨,路丙辉拥抱着陈勇给他鼓励,说:“别怕,会好的,我就在外面等你。”

  “我们要引导学生成为健康的优秀人,我们自己就要首先成为这种人,这样才有说服力。”这是路丙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光明,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

  为了让思政课的光照亮每一个学生,路丙辉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儿子出生时,路丙辉的爱人因为大出血去世,他把姐姐一家接来帮着照顾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他选择了和学生在一起。

  对思政课上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路丙辉有自己的看法,“我上课从来不管学生的手机,如果你的课足够好,还会担心学生不抬头吗。”路丙辉认为,不是学生不需要思政课,而是不需要枯燥的、照本宣科、毫无感情的思政课。

  他刚上思政课时,学生们都从后门进来,坐在后排和两边。他说:“你们给我10分钟,如果这个课你们能听下去,就听,听不下去就可以走,我不会给你们扣分。”后来,他上课时,后门一直是敞开的,却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溜课”。

  曹克亮是路丙辉担任辅导员时班上的学生。当时,他的成绩倒数第一,在一次“说说你对辅导员的期待”留言中,他写了四个字“不要管我”。打架逃课打麻将对曹克亮而言是家常便饭,然而路丙辉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曹克亮顽劣的背后是过人的聪明,如果放任不管,就是教师的失职。

  只要有空,路丙辉就会找曹克亮聊天,谈人生谈理想。本科快毕业时,曹克亮突然找到了路丙辉:“路老师,我准备考研!”这一个决定让路丙辉眼泪差点下来了:“我就知道这孩子肯定行。”

  研究生毕业后,曹克亮成了中国计量大学的思政课老师。他模仿“丙辉漫谈”,在中国计量大学开设了“克亮漫谈”,还学着路老师,在学生中发起“克亮暴走”。

  爱和善良,总会以接力的方式传承。当一个种子发芽,就意味着更多的爱被传播。

  “我是农村来的,在成长的路上也曾有过很多困惑,也很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可以解惑。我没有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一个老师,学生有需要,我就应该做。”

(常河高梦楠)

 

点击: 时间:2019-06-28 编辑:傅绪中